“钳”心钻研停稳驰远的创新达人
——记河北省突出贡献技师、中车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铁路机车车辆制动钳工高级技师周艳飞
周艳飞给徒弟讲解各种车型的制动安装要求
人物名片
周艳飞,中车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铁路机车车辆制动钳工高级技师,参加工作20年来,他先后获得“研磨机及其使用方法”国家授权专利一项、河北省科技进步奖等多种奖项,荣获河北省突出贡献技师、石家庄市国资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第一届石家庄工匠等荣誉称号。他还多次作为主创、参创人员积极参与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优秀操作法/绝招绝技的提炼总结工作中,并分别获得了各级技术创新成果、微创新20余项,有效提高了铁路货车制动装置检修质量和组装效率。
人物速写
提起周艳飞,工友们常说他是一个很“矛盾”的人。
他个子不太高,体型偏胖,却行动敏捷,可以很灵活地钻进距离地面仅1米高的火车底下作业;他生活中很随和,工作中却“很难相处”,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大发雷霆,他带过的徒弟几乎都挨过他的训。他常说,火车在提速,可他们却要让火车慢下来、停下来。作为给火车装上“刹车”的人,一列车有1000多条刹车管,就如同人的神经一般遍布在车底。“每次看到铁轨上一列列火车飞驰而过,想到这是由我们组装的,不久后,它会安全抵达终点后,稳稳地停下来,一种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周艳飞说。
周艳飞对铁路货车手制动拉杆进行组装
创新组装台操作更加便捷
2024年12月底,记者在中车石家庄公司总装车间制动班组见到周艳飞的时候,他和同事正对几台地铁用轨道工程车的制动系统做最后的检查,“这些轨道工程车是广州地铁定制的,用来运送材料的车。”周艳飞说,过几天,这些轨道工程车就会驶往广州。在他身旁,有一张组装台,大小高矮跟乒乓球台差不多,除了两头的卡槽和固定装置,一眼望去跟普通的操作台面似乎没什么区别。三名工人站在台子旁各自忙碌着,其中一名工人把一条近2米长的主管固定在卡槽上,往管子两端安装E型垫圈,而另外两人也分别干着各自手头的活儿。
周艳飞告诉记者,E型垫圈的安装特别重要,必须对准、卡死,一旦在安装过程中发生错位,就容易造成管内气体的漏泄,进而影响制动效果。“这张台子叫‘多功能预组装平台’,但我们习惯叫它‘组装台’,如果没有这张台子,光安装E型垫圈就得两个人一起才能完成,更别提能站着工作了,干活都是半蹲着。”总装车间制组班组工会小组长王韶强对这张组装台赞不绝口,周艳飞在一旁笑而不语。
谈起铁路货车制动装置,不熟悉它的人会以为它和汽车刹车一样,安装在方向盘下方。事实上,制动装置位于铁路货车的底部,通过空气压力的变化,实现铁路货车的制动和缓解。2004年,从技校毕业的周艳飞来到中车石家庄公司,打一进厂门开始,干的就是制动组装的活儿。那时,火车底盘距离地面的高度只有70公分左右,他和其他工人们要钻到车底下去安装制动装置,不但要爬进爬出,还只能蹲着操作。“我从小就偏胖,车底工作空间小,对我这种体型特别不友好。”周艳飞苦笑着说。虽然后来厂子搬到新厂区后有了“架车机”,可以把火车车厢架高,但即便升到最高,底盘距离地面的高度也不过才1米多一点,工人们依然得蹲着安装制动装置,工作环境并没有太大的改善。
“其实除了最后的安装,制动组装的很多道工序并不一定非要在车底完成,为什么不能把它们转移出来呢?”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周艳飞提出了这个大胆的想法,那段时间,为了不耽误正常工作,周艳飞把创新研究安排在下班后。学画图、学电焊……制动组装出身的他,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就这样反复设计了一个月,第一张组装台从他手中诞生了。
这台看似普通却超级实用的多功能预组装平台,把原本大量需要在车下蹲式作业的工作分解成若干在车外作业的主管模块、主支管模块、脱轨阀及相邻管系模块等小模块,不但改善了员工的作业环境,还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劳动效率。
周艳飞清点配件
改造旋铆机小革新大效益
在工友们眼中,周艳飞是个较真的人,只要干就要干到最好,不能有一点瑕疵,但是,他又是个懒人,干活怕麻烦。“因为懒得走楼梯,所以有人发明了电梯;因为懒得洗衣服,所以有人发明了洗衣机,社会的进步就是‘懒人’推动的。”周艳飞笑嘻嘻地说。
这话一点不假。
作为铁路车辆中至关重要的安全设备,转向架制动装置能够确保列车在需要时迅速、安全地停车,它就犹如人的双腿,是轨道车辆最核心的部件之一。周艳飞告诉记者,火车主要靠空气制动,而车辆制动时需要通过杠拉杆连接来拉动转向架,从而让飞驰的火车稳稳停下来。“杠拉杆相互之间的连接以及它和转向架之间的连接都是拉铆结构的,需要用到拉铆机。”周艳飞说,连接杠拉杆的时候,虽然需要用到不同规格的拉铆枪,但好在只需要更换枪头,程序还不是太繁琐,可是,当连接手制动拉杆和手制动机杆链时,需要用到旋铆机。别看名字只有一字之差,可是工作原理却截然相反,这两种铆机几乎都是50公分宽、70公分高,拉铆机通过风压让铆枪工作,而旋铆机则通过电压工作。在周艳飞的印象中,那时候,他们要么同时拉着两台机器,要么就是用完一台推回去换另一台,特别麻烦。
能不能让旋铆枪和拉铆枪在一台机器上通用呢?这两种机器的体积都不小,应该有改造的空间,周艳飞的脑子又转了起来。考虑到旋铆机是通过电压工作的,周艳飞在旋铆机枪头附近的电压管处加了两根风压管,通过风压来带动机器里面的齿轮转动,从而代替电压让旋铆机工作。当年,这项改造还被评为了公司的微创新。
这只是周艳飞众多创新中的一项。工作20年来,他深知制动组装工序是影响公司铁路货车造修生产节拍和产品质量的核心环节,其作业水平的高低极大地影响着公司铁路货车造修生产节奏和质量形象。对此,他多次作为主创、参创人员参与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优秀操作法/绝招绝技的提炼总结工作中,并分别获得了各级技术创新成果、微创新20余项,有效提高了铁路货车制动装置检修质量和组装效率。
周艳飞为员工讲解组装平台的使用方法
严把质量关执行“交叉互检”
如果说质量是中车的生命,对于制动组装车间而言,质量更是重中之重。
从周艳飞进厂开始,就实行“单人作业”——一个人负责一节车厢的制动组装工作,由于需要用到很多重型配件,最重的甚至能达到60公斤左右,需要工人先搬到液压小车上,再推到车底完成安装,劳动强度大、劳动效率低。2014年,公司搬迁到新的厂址,车间布局和工作模式也发生了改变,从原来的单人作业改为节拍化流水作业。“原来单人作业的情况下,工人在8小时工作时间内只需要完成一节车厢的制动组装即可,可是改为节拍化流水作业后,每2小时一节拍,就意味着工人要在2小时内完成组装,否则就会影响下一道工序。”周艳飞说,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工作,就得打组合拳。
周艳飞提出,3人形成一个工作台位,协同完成组装3节车厢。工友们各有专长,有人擅长空气制动,有人对基础制动了然于胸,有人擅长安装主管,有人擅长装脱轨阀……在安排台位时就要考虑组合的最优化。如何拆分工序,谁和谁一组,看似盘根错节的复杂步骤在周艳飞的脑子里却好比一套逻辑缜密的“立体工程图”。“别看我们把48个人合并成16个组装台位,数量似乎比以前少了,但每个台位工序用时短,工序细分得更加紧凑、流畅,效率更高,反而省时。”周艳飞说。最初,这16个组装台位日产只有16辆车,随着相互之间的磨合,产量也在稳步提升,生产高峰期最高日产量达到了70辆。
周艳飞为徒弟讲解制动杠杆拉铆销组装要求
2015年,周艳飞在公司的支持和员工的认可下成为总装车间制组班班长,由“技术操作”转为“技术管理”,他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对于铁路机车制动而言,一旦发生气体漏泄将会严重影响制动效果。以前,车间每个台位的3名员工轮流当互测员,检查组装质量。周艳飞发现,互测员在检查别人的工作时往往非常仔细,可是检查自己的工序时却容易发生纰漏。周艳飞就经历过这样的情况。
那是2008年的一天,周艳飞负责安装拉铆销圆销,其中,需要安装一个开口销,“先装哪个后装哪个我记得特别清楚,也从来没有漏装过。”周艳飞说,当时,作为互测员的他觉得自己每一道工序都没有落下,认真检查完别人后,没有一道道核对自己的工序就交工了。后来专检员发现了开口销的漏装,避免了可能发生的零部件脱落,进而影响制动安全。因为这件事,周艳飞当月被扣罚了300元。
后来,为杜绝质量问题的发生,周艳飞在作业明细化的基础上制定了“交叉互检”,在组装完毕后,让组装不同部位的工人去检查对方的工作成果,果然成效显著。此外,他还针对产品质量管控,总结归纳了木槌敲击、涂抹防锈检漏剂、点自检互检标识等三个强相关因素,并每周盯2个台位,利用不到2个月的时间就做好了全班组执行的落实监督。
周艳飞认真测量组装件安装尺寸保证组装工艺
精业务会管理注重人才培养
调到管理岗位后,周艳飞不再直接参与生产,但是,每天他都要在车间里转一转,大家也习惯有问题去找他。
前几年,公司接了一批型号为X2H/X2K的集装箱运输车,这批车跟之前组装过的通用车型不太一样,车型特别低,没办法使用架车机将车厢抬高,偏偏它的转向架部位空间特别窄,工人的手伸不进去,没办法完成组装。转向架是车辆制动的关键设备,不装肯定不行,手都伸不进去,怎么装?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周艳飞经过反复研究,提出在不影响前工序的前提下,把转向架一侧的组装前移,顺利解决了难题。
入职公司多年来,周艳飞还坚守公司“师带徒”传统,对所带徒弟倾囊相授,徒弟中已有3人获得制动钳工高级技师资格,8人获得制动钳工技师资格,15人获得制动钳工高级工资格。总装车间制组班组2-3台位长谷玉森从入厂就跟着周艳飞,技术学了不少,也没少挨训。
周艳飞对组装好的车辆制动管系进行木锤敲击释放管系组装应力
有一次在组装一种车辆的时候,平时用的扳手都太大了,整个班组只找到一把10公分的快速扳手,可是谷玉森在干完活后却疏忽了,没有将工具收拾好,等到第二天,扳手不见了。这可把周艳飞急坏了,当然了,这顿训,谷玉森也躲不过,可是训完了,活儿还得干。最后,周艳飞问了好几个班组,借来了一个快速扳手,才没有耽误工期。不过训也没有白挨,从那以后,谷玉森再也没有丢过工具。
在谷玉森眼里,周艳飞干活是个“快手”,可是他却很少正点下班,“我师父经常在车间看看,有人干得慢的,他就上去搭把手,不但帮,还边帮边教。”在谷玉森的印象里,师父经常把“互帮互助”挂在嘴边,他常说,班组就是个大团体,“一枝独秀”不如“百花齐放”。刚出徒不久,谷玉森在一次独自组装完毕后,经仪器检测,主支管有轻微的气压漏泄,可是当他往管子上刷检漏剂查找时,前后找了一个多小时,却始终找不到漏点在哪里。眼看快要交付下一道工序了,谷玉森赶紧找到周艳飞,周艳飞只看了一眼测试仪指针的走向,就指着一根副风缸管让谷玉森去检测,果然,漏泄就发生在这根管子上。后来,周艳飞还把看仪器指针的经验告诉了谷玉森。
高级技师、技能专家、国家专利……工作20年来,周艳飞已是荣誉加身,但是他并没有满足,他依然坚守在一线,守护“中国速度”。
文/记者李华
图/记者林峰